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管理专区
供求检索:     产品追溯:  
首页合作社供求信息合作社软件资料下载问与答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头条新闻合作社网站新闻聚合 公告栏
服务项目
甘肃特产
合作社使用效果集锦
联系我们北京:010-82609686
甘肃:0931-2113269
QQ312443213(总监:杜先生)
头条新闻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头条新闻

环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带来的启示

2010-09-13 18:15:24阅读次数:2067打印返回

环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带来的启示


 来源:甘肃日报|添加时间:2010年09月10日 |作者:宋振峰

    甘肃是农业大省,农业基础却“先天不足”。如何改变长期“靠天吃饭”的局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全省努力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县这个最具甘肃自然特征的地方,今年全膜双垄沟播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1.8万亩,占全省推广面积的十分之一;新修梯田14万亩,成为今年全省梯田建设最多的县;苜蓿留存面积200万亩,养羊149.8万只,均位居全省前列……闯出了一条旱作农业的新路子。

  被这一个个数据所吸引,近日,记者走进环县,以期从这里出发,探析环县给我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带来的启示。

  我省“弱质”农业的身子骨要想由弱变强,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助推”

  甘肃,十年九旱。环县更旱,号称“十年十旱”。

  可就是长期以来只能靠天吃饭的环县,200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天翻地覆的改变,原因何在?

  正是源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这一旱作农业的新技术。“现在,老百姓都把全膜种植的庄稼叫做旱不垮的‘铁杆庄稼’。”环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吴国恩对记者说。

  吴国恩告诉记者,环县旱,不是说干脆没雨,而是下雨集中在七、八、九这3个月,一到冬春,几乎不见雨。结果,春天,天一旱,种子都种不到地里去,还谈啥年景。

  吴国恩说,现在有了秋季覆膜,一张薄薄的地膜就形成了一个集流场,把秋天的雨水存下来,来年春上,地膜里的墒情非常好,只要有点雨,就能按时下种,不误农时,这样就等于拿回了当年的一半产量。

  地膜全覆盖不仅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变无效降雨为有效降雨,同时还可增温增光。

  环县不但旱,而且风沙特别大,5月20日左右还有霜冻,9月初又有一场冻灾,还易出现冰雹。所以,以前玉米只能在温度较高的川区种。

  采用全膜技术后,相当于提高了地温,延长无霜期10到15天。这样,环县玉米大大扩大了种植范围,以前,环县的塬上,北部严重干旱、海拔较高的13个乡都不种玉米,现在全能种了。

  神奇的技术,神奇的力量,这背后正是我省顺应旱情找对策,变被动传统抗旱、应急抗旱为主动科学避旱,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的结果。

  2006年到2009年,环县连遇大旱,全膜双垄沟播作物一次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去年,环县种植的60.3万亩全膜粮食中,玉米平均亩产460.5公斤,比露地种植亩均增产213.8公斤,增产86.7%。

  尝到甜头的环县农民,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年,人均达到3亩多。

  环县洪德乡赵洼村村民赵睿说得好:“现在村里人都说,地不铺膜,就相当于今年没种庄稼。”

  农业生产条件落后,通过修梯田等水利建设就可“强基固本”

  赵睿今年种了12亩全膜玉米。能种这么多全膜玉米,全靠去年他将地全修成了梯田。

  我省水土流失严重。环县正是这样,它是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以前,赵睿家的地大多是山坡地。一下雨,就成了“三跑田”,收成也就泡汤了。修成梯田就好了。赵睿说,但靠人工修,费好大的劲,一年也修不了几块。这几年有机修梯田了,可投入成本太高。

  百姓所盼,政府所想。去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计划通过4年的努力,全省新增梯田500万亩。

  在政府的帮助下,赵洼村乃至环县,去年和今年春天,一台台推土机伸展手臂,在赵睿和其他村民急切的注视下,开出一层层梯田,给“灰头土脸”的环县山沟润出一派生机和活力。仅赵洼村,今年春天便修成了3100亩梯田,村里的坡耕地全不见了。

  层层梯田不但拦住了泥沙,带来了生态效益,也催生出了经济效益,成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平台。

  在环县北部严重干旱的山区,坡耕地一直种的就是荞麦、糜谷。山城堡村村民冯世荣告诉记者,想种葵花,也不敢。万一碰上下雨,土一跑,正开花的葵花秆一倒,就完了。

  现在修成梯田了,环县北部山地里五彩斑斓起来。除了能种全膜玉米外,冯世荣也敢种葵花和黄豆了。“有这两样,效益好得多,去年,我的15亩葵花,卖了1万多元。”

  环县县委书记王谦说,由此可见,改变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是农业身子骨由弱变强的关键。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增粗拉长产业链

  环县人知道,全膜玉米只是打好了“粮食保卫战”,但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就必须发展特色产业。于是,他们将草食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

  我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环县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县,天然草场面积有578平方公里,养羊量曾长期居全省第二位。

  可长期以来,由于信天游式的放牧和粗放经营,环县原本就很脆弱的天然草场受到严重破坏,羊畜产业陷入了低谷。

  让“遍体鳞伤”的天然草场休养生息势在必行。在省上政策的引领下,环县开始让山羊下山,舍饲圈养。

  但“禁牧”后怎样破解草畜矛盾,确保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大旱之后,环县开始痛下决心调整种植结构,提出了“立草为业、引草入田,草当粮种、羊当猪养”的思路。

  紫花苜蓿耐旱,环县让农民将山地退出来种紫花苜蓿。现在,环县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200万亩。

  有了草,再加上全膜玉米带来的大量玉米秸秆,舍饲圈养似乎没问题了。可环县人发现,农民养的羊大多还是土品种,辛辛苦苦养一年,一只羊连皮带肉加上羊绒,最多也就卖200多元。

  环县开始用政府补贴,从辽宁、内蒙古等地“牵”来良种绒山羊,将羊“养”成一个大产业。虎洞乡魏家河村村民李建功原来养土种羊,除了吃肉,一只羊最多抓三四两绒,去年他买了10只辽宁盖州的绒山羊,一只羊最少抓两斤绒,一斤羊绒就卖140元。除了羊绒,一只羊一年还下两胎羊羔,一个羊羔卖300多元。一只羊,如今一年最少能挣五六百元。

  近两年来,环县引进辽宁、内蒙古良种绒山羊11.2万只,引繁绒山羊达到90万只,还建成了集繁育、育种、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环县绒山羊育种中心。目前,环县养羊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环县还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农产品加工、储运和品牌上做文章,使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目前,草产业“破土而出”,绿鑫草蓄产业开发公司踊跃投身草产品加工,使这一新型产业显现出产业化经营的苗头。

  羊产业也成了加工业的“种子”。今年,环县金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屠宰车间基础上,新建了真空冻干肉品生产线,生产能力扩大了,产品还远销港、澳等地区。

  一家家龙头企业的起跑,一个个市场理念的延伸,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的转变,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市场开始对接,农民收入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责任编辑:范世玲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友情链接
♦ 管理中心♦ 甘肃靖远农经信息网♦ 渭源农经信息网♦ 定西市农经信息网
♦ 白银市农经信息网♦ 七里河农经信息网♦ 榆中农经信息网♦ 安定区农经信息网
♦ 甘州农经信息网♦ 敦煌市农经信息网♦ 天水麦积区农经信息网♦ 武山县农经信息网
♦ 平凉泾川农经信息网♦ 庆阳庆城农经信息网♦ 酒泉市农经信息网 
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版权所有: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津ICP备1700342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38号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