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省水保局 |添加时间:2010年11月05日
今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甘肃省通渭、永靖等8个县被列入试点建设范围。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国家安排8000万元补助投资的基础上,拿出1600万元予以配套建设,全力推进试点工程建设。
试点县把坡耕地试点工作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民生工程,采取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服务与监督检查、加大宣传发动等措施,全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和总结工作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永靖县结合盐锅峡库区移民易地搬迁,在罗家沟移民点周边兴修梯田1450亩,使人均梯田达到1.18亩,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群众的吃饭和发展问题。通渭、静宁、秦安等县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支农项目,围绕梯田建设,全力配套地膜覆盖增粮工程、测土配肥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畅通工程、集雨工程等,实现了“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临夏、东乡等县改变以往单一修梯田,给群众留下“光板田”的做法,把修田、深松、培肥有机结合,做到春修地,当年种植;秋修地,覆膜保墒。
同时,各试点县超前谋划,依据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及时配套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梯田建设效益,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
秦安县积极发展优势林果业,形成了“梯田+全膜覆盖+特色林果+集雨节灌+整村推进”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梯田修到哪里,小水配到哪里,产业跟进到哪里。会宁县积极引导农民在梯田上大面积种植全膜玉米,青储玉米秸秆,发展草食畜,形成了“梯田+地膜+玉米+青储”的草食畜牧业良性发展模式。还有华池、会宁县的“梯田+小杂粮”,通渭、东乡县的“梯田+地膜+洋芋”,静宁的“梯田+山地果园”模式等。
这些做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了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通渭县今年已在新修梯田上完成秋季覆膜面积1.17万亩,为来年种植全膜玉米创造条件,长川项目区出现了群众主动向乡政府交纳梯田建设自筹资金、提前预订明年为其修梯田的新现象。
到今年10月底,试点县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7.88平方公里,占总任务的92.38%,其中完成梯田面积15.07万亩,占任务的94.17%,通渭、静宁和临夏县全面完成试点工程建设任务。全省试点工程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验收、总结工作已陆续开始。
责任编辑:王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