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添加时间:2010年11月30日
经过两个月的放归试验和跟踪观察,中国在“天马故里”敦煌首次放归的普氏野马初步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
2010年9月25日,7匹普氏野马首次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放归,在这一拥有阳光和自由的环境里,它们已经生活了两个月。
“从跟踪观察看,放归的普氏野马身体状况良好,已经能够自己觅食和寻找水源,初步适应了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存环境。”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管理科科长孙志成说。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8万公顷,保护区内分布有种子植物133种,野生动物有146种,是候鸟西迁途中重要驿站,也是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野骆驼等濒危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和救生圈。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适宜野生动物生存,中国传说中的“天马”就是在这一带发现。据史书记载,西汉元鼎年间,一个叫暴利长的南阳人,获罪后被遣送到敦煌地区从事屯田,当他看到渥洼池附近奔跑的野马中有“状貌奇异者”,便设计用勒绊套住,上献汉武帝,称是“天马”。
从相关历史记载看,野马在中国汉代就已有之,而且在人为驯化和繁育后,在古代的行军打仗和耕田劳作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敦煌9月份放归的7匹普氏野马,是1989以来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从美国、德国引进的普氏野马繁育的后代。它们年龄在2至8岁,其中4匹是公马,3匹是母马。
普氏野马学名为“普热瓦尔斯基马”,简称“普氏野马”,原产于中国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19世纪被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普氏野马,主要通过人功繁育,总量约1000多匹。
1986年,中国从英、德等国引回18匹普氏野马在新疆进行养殖,在准噶尔盆地建立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并在近年来开展了野外放归试验。
此次敦煌开展的普氏野马放归试验,是中国在新疆之外的第二个地区开展此类试验活动。目的是恢复普氏野马的野性,扩大种群,最终能使其回归自然的生存和繁育。
孙志成介绍,对于敦煌放归的7匹普氏野马来说,如果能顺利度过这个冬天,明年3月,就算是基本放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