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管理专区
供求检索:     产品追溯:  
首页合作社供求信息合作社软件资料下载问与答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头条新闻合作社网站新闻聚合 公告栏
服务项目
甘肃特产
合作社使用效果集锦
联系我们北京:010-82609686
甘肃:0931-2113269
QQ312443213(总监:杜先生)
头条新闻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头条新闻

跨越城乡“信息鸿沟”——我省实施农村信息网络工程纪实

2010-12-10 13:12:10阅读次数:3228打印返回
跨越城乡“信息鸿沟”——我省实施农村信息网络工程纪实

 来源:甘肃日报|添加时间:2010年12月10日

    十月,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侵袭我省大部地方,出现大范围大风、降雪、寒潮、降温等恶劣天气。
    而就在大风降温的前一天,高台县巷道乡八一村农民桑月珍的手机短信接到县农业局发布的信息预报,与此同时,放学回家的孩子拿回了《信息导报》,上面详细介绍了秋季作物如何防寒等措施,桑月珍和家人抓紧给蔬菜大棚搭草帘,给果树绑草,抢收露地大白菜,防止了作物受冻。
    这是我省实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的一个缩影。通过建立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县级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村级信息服务点,整合信息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突破农村信息化难题,缩小了城乡之间“数字鸿沟”,推动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塔模式”遍地开花
    随着我省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政策和市场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农村信息匮乏、市场需求和生产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增产不增收”、“农产品卖难”等问题。
    早在2000年,由于当时信息闭塞,金塔县仅3万亩果园果品积压,东坝、三合、大庄子等乡镇农户把水果当作饲料喂羊。为解决农业信息与农民有效对接问题,金塔县经过5年探索,把互联网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建立了农业信息化的“金塔模式”。
    “金塔模式”具体运营方式是,县政府建立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和县信息中心,县级涉农部门组成信息协调小组,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县级信息平台;以“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小学网络为依托,建立村级信息点。县信息中心在“中国金塔经济信息网站”上按农时季节,从县经贸、农业、科技、气象等涉农部门以及互联网上有关农产品技术和市场信息网站,收集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信息,编辑《经济信息导报》电子版,村小学信息点通过互联网下载后,打印分发给学生,由学生放学时带给家长或邻居,从而让信息走进千家万户。
    “金塔模式”引起国务院信息办的高度重视,把金塔县作为全国电子政务建设先进典型予以推广。借鉴“金塔模式”的成功经验,2006年以来,省政府在全省实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省发改、省财政、省农牧等部门筹资3000万元,建成了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7个县级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4500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初步形成了“省-县-村”三级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并在18个县区首批实施项目县示范建设。
    如今,“金塔模式”在我省遍地开花。依托“甘肃农业信息网”建立省级服务网络平台,建立12个市级、87个县级农业信息中心。422名兼职、6045名村级信息人员下载、编辑相关信息,使广大农民接受了及时、实用和多样的信息服务。
    兴起“网络新型农民”
    庆城县熊家庙办事处钱家畔村的养猪大户何天怡,用数码相机把自己饲养的1000多头生猪拍照后发到供销网上,建立自己的QQ群和外地顾客洽谈、推销,销售量比未安装电信宽带网时多了近一倍。
      我省实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实现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有效破解农产品销路不畅问题,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成果。一批农民群众学会了上网,利用网络及时掌握政策、科技、市场信息,成为“网络新型农民”。
    “农民不出家门就可掌握各种种植技术和致富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如今农民发展生产真是方便多了!”地处偏僻、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徽县,自从实施农村信息网络工程后,农民都赞誉信息网络工程带来的喜人变化。
    我省农村信息网络工程使外界信息与偏远山村的农民实现“零距离”。
    记者在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小学,翻阅一份近期印制的《信息导报》,但见这份普通的油印纸张上,不仅有近期天气预报、棉花行情分析、肉羊常见病防治、鸡应用药物常识,还有诸如常吃胡萝卜可增强免疫力的小知识,简报语言朴实,简明易懂。据悉,红沟村今年在葡萄上市前,村上的葡萄协会在网上发布寻求合作信息,200亩葡萄被客商抢购一空,还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关系。
    农村信息网络工程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经营观念,创新农民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信息服务站开办了信息超市,农民随时点播收看,查询致富信息,信息员张权文成为农民欢迎的“信息灵通人士”。该村青年方兵经常到信息超市上网学习养猪技术,现在他养了100多头猪,还在家中开起了饲料加工店,免费为养猪户送饲料上门。及时掌握了今年后季生猪价格上涨的信息,出栏生猪收入5万元。
    创新服务功能
    尽管目前全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已覆盖4500个村,但只占全省行政村的四分之一,绝大部分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农牧民仍然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服务,生产仍然落后,生活仍然贫困。
    为此,我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全面实施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计划每年建设1000个村级信息服务点,通过扩点带面,到2015年,在全省建成1万个左右的村级信息服务点,基本实现农村信息服务“全覆盖”。
    针对一些村级信息点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少,服务功能单一的情况,我省将继续新建学校信息点,加大村级信息点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信息点教师的知识优势,村委会信息点“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优势,农民合作组织中经纪人的市场信息优势,结合我省已经开展的“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村党员远教工程和“农家书屋”等方式,增强村级点的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农村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一些县区已率先示范。甘谷县依托“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学校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集散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等现有的电脑资源,强化村级信息服务点功能,在全县已建成上联全国主要农业信息网络、下联各乡镇,广大农户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大户、运销大户的信息网络系统。
    武山县建成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样板工程”。充分整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政府多媒体信息卫星数据广播系统等设备资源,初步形成了“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卫星网、宽带网、开/闭路电视网”三网共享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同时,武山县文化、农业、科技、卫生等部门制作了符合农民群众口味的本地视频节目,使科技致富讲座进农家,知识培训在炕头。《番茄的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节目的播放,使农民群众在自己家中就可以收看到由身边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实地讲授;甲型H1N1流感防治、梯田建设、森林防火等视频节目,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高兴明认为,我省实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最小的建设投资,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是“成本低廉,效果最好”的符合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的一种创新模式。

责任编辑:范世玲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友情链接
♦ 管理中心♦ 甘肃靖远农经信息网♦ 渭源农经信息网♦ 定西市农经信息网
♦ 白银市农经信息网♦ 七里河农经信息网♦ 榆中农经信息网♦ 安定区农经信息网
♦ 甘州农经信息网♦ 敦煌市农经信息网♦ 天水麦积区农经信息网♦ 武山县农经信息网
♦ 平凉泾川农经信息网♦ 庆阳庆城农经信息网♦ 酒泉市农经信息网 
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版权所有: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津ICP备1700342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38号
免责声明
come-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