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添加时间:2011年01月04日
雪霁天晴,驱车前往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山丹,一下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2010年,山丹县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确定的6个方面15大类35项具体项目都已落地开花,全部或超额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已完成投资6.2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3.88亿元的161.6%。全县18个试点村完成投资2.18亿元,占计划投资2.08亿元的104.8%。
能人带动 异军突起的创业园区
东门村口,欢迎考察归来的横幅还没取,村民说村支书徐逢林自己垫资,领村里106名党员群众坐飞机去华东五市考察刚回来。陈户乡东门村是2009年的试点村,就在那一年,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楼、路、渠都有了,村里还有了砖场,农民种地压砖两不误。2010年徐逢林计划用3年时间在村上的5000亩荒地里建成长城驿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建三个基地和两个高效示范园区,今年平整出的3000亩地里旱地西瓜、饲草玉米还有油葵制种已经初见效益。
新农办副主任张永盛介绍,能人多是山丹的一大特点。县上制定出台了《山丹县关于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见》,将善于管理的“帅才、将才、干才”请进村班子,充分发挥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用。
山丹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以1个北部滩能人创业长廊建设,3个现代农业基地包括万亩寒旱区精品农业、瞭高山现代草畜业、山丹农场现代设施农业,6户现代企业,9个农业创业园为主要内容的 “1369”全民创业工程,支持农民创业致富,形成能人带动创企业、帮助群众创家业、激励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格局。
土地流转 规模经营风生水起
在位奇镇土地流转服务站,记者看到大厅的信息栏里,清楚地记录着出让土地和寻求土地的信息,以及最新成交量。用经管局副局长李凤武的话说,政府搭台,能人唱戏,我们搞好服务。“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行方式市场化、运作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实行技术干部蹲点指导制,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010年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00641.8亩,占总播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居全省首位。四成的农户加入其中,尤其是租赁种植,从2009年到2010年,面积增加6万多亩,增长近7倍,成为全县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特色产业优势凸显,“订单”农业迅猛发展,同时有力地推广了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
土地流转这个齿轮在新农村建设的支点上迅速转动起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变成了复合型农民和产业工人,优化了农民就业增收结构。今年全县输转劳动力5.99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3.55万人,向境外输送劳务人员1013人,预计实现劳务收入5.1亿元。境外输出劳动力占全县富余劳动力比例达到1.86%,居全省之首。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405元,比上年增加586元。
集体经济 与城里人比肩的幸福生活
芦堡村如今楼房林立,草坪、戏台、广场、影剧院一应俱全,全村实施电子安全监控。村支书张有泽说,村里有了钱,娃娃们的学费,奖学金,村民医保费,部分村民的养老费,耕地补水费,以及村里的治安费等等,村委会全部埋单。
芦堡村是两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当别的村还在搞基础设施建设时,芦堡村先人一步。兴办起青海砖厂、亚麻厂、芦堡砖厂和麻屑板厂4家实力较强的集体企业,总资产达到1400多万元。
2009年,全村集体积累突破1000万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160万元。初步形成了劳务、建筑、建材、亚麻、货运五项支柱产业,同时,还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44个村1700多农户。当其他村开始大规模输转劳动力之时,芦堡村已经开始有组织地输转车辆和机械,全村每年输出大小运输车辆和出租车290辆,装载机和挖掘机等大型动力机械30多台,输出总动力达到2.3万马力以上,是全县平均水平的10倍。
集体企业的发展和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村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村改圈、厕、改院率达到90%,街道四化率达到100%,通车、通水、通电、通邮率达到100%,闭路电视、程控电话、自来水入户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