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日报 |添加时间:2011年01月04日
正值隆冬,寒流频袭,成县“8·12”暴洪灾害受灾群众的冷暖,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记者再访灾区,在帐篷里、在群众心里、在车间内涌动的暖流,让人仿佛置身暖意融融的春天。
蓝色帐篷,温暖的家
2010年12月30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8·12”暴洪灾害中受灾最严重的成县黄渚镇朱庄集中安置点,一排排蓝色的救灾棉帐篷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一缕缕升起的炊烟传递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离帐篷区不远的山坡上,绿油油的冬小麦生机盎然。
走进设在帐篷区的太山村村委会,里面坐满了村里的群众,村委会主任孙会会正给大家发省上出台的《成县“8·12”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村民郑德祥激动地说:“方案上说了,我们农村受灾户每户能补助2万元。现在虽是数九寒天,但住在棉帐篷里一点都不冷,县上给大家发了炉子、电热毯、棉被和煤,真是需要啥有啥!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党给的温暖!”
写张贺卡寄给亲人解放军
走在黄渚镇的街道上,车来人往很是热闹,两边的商店大部分正常营业。在街道西边的厂坝学校,整理得干干净净的操场上,一些学生在上体育课,不远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走进五(一)班的教室,孩子们正在上美术课,今天的美术课和平时不一样,老师在黑板的两侧画上了庆祝新年的灯笼,中间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心,上面写着“灾区不忘亲人解放军”几个字。 孩子们各自设计或填写着新年贺卡。一位名叫王鹏的学生趴在桌子上,在一张贺年卡上写道:“祝钢铁红军师的解放军叔叔新年快乐!”
王鹏告诉记者,他家在黄渚镇黄渚村王台社,2010年的大洪水把家淹了,是钢铁红军师的叔叔帮着他家清理淤泥,挖出了几样简单的家具,还给年迈的爷爷买了新衣服。
说话间,班上有9个同学每人在一张大纸上写出一个字向记者展示——“解放军叔叔新年快乐”,大家把字举在胸前,还要记者拍照留念。
在孩子们的新年祝福声中,记者走出教室,刚走不远,王鹏忙追了出来,急切地问道:“记者叔叔,知不知道解放军叔叔的地址?”当记者答应给他询问时,王鹏高兴的样子像是已实现了一个珍藏在心底的梦。
灾后重建,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
冬日,在黄渚镇,和灾区群众安置点、学校一样温暖的是当地各个厂矿企业。从镇上通往当地规模最大的工矿企业——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选矿厂的路上,三三两两刚换班的工人蹬着自行车说说笑笑赶回家吃饭,在厂区门口,不时有拉矿石的卡车进出大门。
厂坝铅锌矿党政办公室主任王琦帅告诉记者,“8·12”暴洪灾害使企业遭受重创,大量民房进水,矿区供水设施、采选矿设备、供电系统、配套管网严重水毁,企业和职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灾害发生后,白银公司支援力量和厂坝矿干部职工共2700余人昼夜奋战,2010年11月初,厂坝矿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为了夺回损失,矿上调集各方力量抢修设施,并在201010月16日新投产了4500吨选矿系统。
“2010年,厂坝矿完成采矿量124万吨,选矿处理量122万吨,两项主要指标都比去年有所增加,大灾面前,有这样的成绩真是不容易。”王琦帅自豪地说。
在加快恢复生产的同时,厂坝矿职工受损的房屋已得到维修。在厂坝矿贾坝家属区,记者看到,被洪水冲淹的10多幢家属楼的一楼已焕然一新,门窗、玻璃全部换成了新的,墙面也进行了粉刷。离家属区不远的东河公园修葺一新,不少职工在里面散步。
和厂坝铅锌矿一样,目前,黄渚镇境内的20多户工矿企业也都在搞维修、赶进度,加快生产,夺回因灾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