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管理专区
供求检索:     产品追溯:  
首页合作社供求信息合作社软件资料下载问与答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头条新闻合作社网站新闻聚合 公告栏
服务项目
甘肃特产
合作社使用效果集锦
联系我们北京:010-82609686
甘肃:0931-2113269
QQ312443213(总监:杜先生)
头条新闻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头条新闻

品质下降 危及“兰州百合”金字招牌

2011-01-13 10:37:12阅读次数:3066打印返回
品质下降 危及“兰州百合”金字招牌

 来源:兰州日报|添加时间:2011年01月11日

    兰州市七里河区后山地区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地限制。但上天赐予了这片土地一个宝贝——兰州百合。色泽如玉、味极甜美的兰州百合最适宜生存在海拔2000-2600米,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冷凉温润、昼夜温差的“二阴”山区。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教授评价:“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堪称世界第一。”国家工商总局已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授予七里河区,国家质检总局要对兰州百合原产地域进行长期保护,兰州百合产业化也被列为“国家山区农业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

    但由于兰州百合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扩大繁育,即以百合茎秆地下部分侧生的小鳞茎种作种球,这样长期种植,种球自然退化或异化,引起。要做大做强产业,保质将是兰州百合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否则,“兰州百合”这一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将会大打折扣,百合产业也将无从谈起。

    百合产业

    十年一劫

    回顾近30年兰州百合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1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大的波动:1983年,七里河全区百合种植面积达到4488亩,产量达72万公斤,周边的榆中、皋兰、永登、西固等县区也开始引种百合。

    随着兰州百合声名鹊起,1987年,香港雅逸公司购买冷藏车介入兰州百合的运销,并生产真空包装鲜百合,这大大刺激了兰州百合的生产,兰州百合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年,七里河区种植百合面积达到1.68万亩,总产量达722万公斤,加上榆中、西固等地的发展,兰州市百合总面积达3万多亩,留床面积大增,总产量超过750万公斤。

    从1988年开始,由于加工能力有限,市场开发不足,加之盲目栽种劣质“千字头”百合导致商品百合质量下降,兰州百合出现了“卖难、价跌”的局面,种植面积开始逐年下降,到1991年,七里河区种植面积仅有0.64万亩,留床面积锐减,总产量仅有373万公斤。

    1992年至2001年,经过9年的恢复,百合价格不断上涨,最高时商品百合每公斤达17元,刺激了百合种植规模又一轮不断扩大与加工企业的盲目兴建。2001年,七里河区7个乡(镇)48个行政村8200多户种植百合3.93万亩,加工企业达130家之多,兰州市榆中、永登、皋兰、西固、城关等县区面积大增,城市投资者都纷纷租地栽种百合,临洮、永靖、会宁以及金昌、甘南等地也引种兰州百合,使全市百合留床面积猛增到6.7万亩,全省达到10万亩。

    由于盲目扩大面积,种球退化和劣质种球复种影响了兰州百合的品质,在销售地质次价低的百合充斥市场,种植户和加工销售企业均遭受了致命的亏损。商品百合平均价格降到了每公斤2.8元,百合种植面积开始逐年回落,直到2004年价格才开始缓慢回升。

    谁都知道要保证品质,才能保证百合产业健康长久的发展。但百合品质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下降,兰州百合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兰州百合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扩大繁育,即以百合茎秆地下部分侧生的小鳞茎种作种球,这样长期种植,种球自然退化或异化,引起品质下降。”七里河区农业局产业办副主任李武国介绍说,“此外,部分农户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有的重茬连作,有的急功近利选用劣质种球做种,有的在不适宜百合生长的地区种植百合,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田间管理粗放……这些原因造成百合产品质量下降,也造成百合市场的较大波动。”

    “通常,百合种植需3年倒茬,生长周期约需6到7年,最多则达到9年,方可成为合格的商品百合。”在兰州百合之乡西果园镇,主管农业的镇纪委书记臧绪德说,“正是因为百合这种特殊的生长周期,极大地限制了百合的发展,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

    要让兰州百合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保质可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据分析,目前,兰州百合的市场供求再次趋于平衡,价格也开始稳步回升。七里河区农业局建议,要充分利用这次机遇,一方面严格控制发展面积,不适宜种植百合的区域坚决不种;另一方面加快解决兰州百合因种球退化引起的质量、产量下降问题,坚决淘汰“千字头”母籽,实施百合鳞片繁育示范工程,引导种植农户优选、优育百合母籽,加强田间科学管理,向质量和产量要效益。

    现在,七里河区已委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百合专项课题研究,希望解决兰州百合种植方面的倒茬问题,并逐步建立优质种球繁育基地,彻底解决品质退化问题,种植严格按照无公害化的要求进行,加强田间管理,使其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百合品质。“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两年,根据百合生长周期,最终研究结果将在3年后产生。”

    那么,3年之后,兰州百合将如何突破瓶颈,走向辉煌?请关注本报相关系列报道。

责任编辑:范世玲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友情链接
♦ 管理中心♦ 甘肃靖远农经信息网♦ 渭源农经信息网♦ 定西市农经信息网
♦ 白银市农经信息网♦ 七里河农经信息网♦ 榆中农经信息网♦ 安定区农经信息网
♦ 甘州农经信息网♦ 敦煌市农经信息网♦ 天水麦积区农经信息网♦ 武山县农经信息网
♦ 平凉泾川农经信息网♦ 庆阳庆城农经信息网♦ 酒泉市农经信息网 
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版权所有: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津ICP备1700342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38号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