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添加时间:2011年01月24日
不久的将来,甘肃省高危行业的农民工将全部享受工伤保险。“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扩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覆盖面,研究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接续办法。另外,甘肃省将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储备培训和创业培训,使90%以上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到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
。这是记者从全省发展劳务经济工作表彰会上获得的消息。
五年后甘肃省人均年劳务收入达1.3万
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庞波介绍,按照省政府印发的劳务经济三年规划,甘肃省2010年底实现了全省劳务经济三年翻番的目标。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由2007年的391.4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516.9万人,年均增长9.7%,劳务收入由2007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68.3亿元,年均增长32.7%以上。2008年以来累计境外输出3.9万人。
根据甘肃省“十二五”期间劳务经济主要目标:“十二五”末,输出技能性农民工达到200万人、占当年总输出人数的40%,其中持证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持证率占50%。人均年劳务收入达到1.3万元;每年境外务工人数平均达到2万人以上,5年累计超过10万人。全省重点扶持形成50个具有甘肃特色的劳务品牌,回乡创业总人数达到50万人。
农民工医疗保险接续办法有望出台
在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方面,劳动部门将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着力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农民工安全培训,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制度,将企业拖欠工资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积极扩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覆盖面。研究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接续办法。落实甘肃省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将高危行业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以非公经济为重点,加大农民工失业保险扩面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
清理限制农民工就业歧视性规定
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抓好国家级、省级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建设,大力推进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做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组织引导我省农民工参与省内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立全省农村劳动力亿元数据库和省市县乡四级劳动用工信息网络,完善就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合理流动。彻底清理、取消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为了让农民工顺利找到工作,甘肃省将以“两后生”为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储备培训和创业培训,使90%以上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到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技能鉴定工作,使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农民工的专门培训。认真实施农民工职称评定意见,将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农民工纳入职称评定范围,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农民工职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