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经济日报|添加时间:2011年01月25日
有人说,文县的山很高,高的就像一个个坚强挺立的汉子;藏乡老人杨玉清说,文县很美,虽然两年前的那场地震将他们祖辈栖身的家园夷为平地,但两年后的他们,在党的关怀下住进了“天堂”!
把新家园比作天堂,这话一点也不为过!老人原来住着三间破土屋,打他记事起,房子除了把以前盖在屋顶上用来遮挡风雨的洋麦秸秆换成青瓦,唯一换了模样的就是墙体有点倾斜,大墙后背的土坯掉去了一大片。但是苦于家庭经济拮据没钱维修,一家三代人挤在那样的危房里一住又是几十年。
虽然,无情的地震灾难让他们瞬间无家可归,但是两年后的他们却从山腰搬到了山下,住进了政府统一为他们修建的杨志山新村。老人说,这样的房子他做梦也没有想过,有专家也同样断言,这样的房子,把当地农村住宿条件的改善,至少向前推进了30年!
其实,像杨志山这样遭受地震灾害并列入集中重建的村庄在文县就有123个 ,这一比例占到了文县所有村庄数的将近一半。
泥土中践行“执政为民”
两年多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文县紧抓这一契机,坚持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完善思路相结合,把灾后重建现场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开展调查研究的主战场,组织党员干部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深刻查找灾后重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123个村完善了灾后重建思路,指导9500多户重建户制定了规划设计。
为了解决建筑技工紧缺难题,当年3月23日,文县邀请建筑专家对全县450多名驻村党员干部开展了灾后重建知识和技能培训,使驻村党员干部既当灾后重建指导员,又当技术员。同时,积极筹措资金,集中培训建筑技术农民工1100名,从根本上解决了灾后重建技术力量薄弱的难题。
另外,文县还从解决实际困难出发,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受灾村,每个副县级干部联系一个乡镇、主抓一个重灾村,每个县直单位包抓一个受灾村,每个科级干部包抓一户受灾困难群众,每个党员干部包抓一个受灾农户。在帮扶活动开展期间,共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500多件。
与此同时,该县学用结合,创新出了就地统规重建、易地搬迁重建、村组合并易地重建、下山入川统分结合易地重建、零星分散重建“五种模式”,既节约了土地,又保护了生态,更预防了地质灾害,走出了一条尊重群众意愿、符合文县实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重建之路。
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2010年,是文县灾后重建的关键年,也是该县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全面完成的攻坚年。
这一年,文县在基本完成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的同时,将灾后重建的重点放在城镇居民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上,同时健全包抓机制,加快建设进度,强化督查考核。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工重建项目650项,竣工560项,累计完成投资53.46亿元。3万多户农村居民住房重建户建起了新家园,100多个农村集中重建点基本建成,并启动实施了40个灾后重建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173户城镇居民住房维修任务全面完成,5353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户全部开工,竣工5012户。同时坚持资金优先保证、土地优先供应、建设条件优先提供、领导力量优先保障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学校、医院重建进度,103所重建学校全部开工,目前已有97所竣工,6所正在建设之中;29所重建医疗机构已竣工26所,3所在建。新开工建设的十项基层政权项目,目前4项已建成使用,6项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包括韩家坝机关单位灾后重建和县公安局、中医院、等11栋办公楼和业务楼正在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农村建设、城镇体系、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重建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深圳市直接援建的9个项目全部建成,27项省统筹项目,已建成16项,在建11项。
两年多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坚韧奋斗、感恩奋进,焕发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巨大力量!
灾区群众正向“小康”迈进
如今,绝大部分重建后的新村,都是宽阔平坦的马路,窗明几净的新房,花团锦族的村容村貌,新式家电一应俱全的新居。和两年前那个到处“土的掉渣”的村落相比,完全“换了人间”!
然而,如何让迁入新居的村民摆脱传统种植模式,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快速发家致富,再次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同步开拓的课题。
茶叶、核桃、花生、枇杷、水产养殖,被中庙乡群众誉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五朵金花”。在灾后重建的两年中,文县加大当地产业结构构调整力度,大力扶持农民发展茶叶、核桃、花生、枇杷、水产养殖,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5·12”地震重灾区中庙乡,就是文县地震后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力促农民增收的一个典型缩影。
两年多来,文县充分发挥中庙适宜种茶的优势,大力实施3000亩龙井43号茶园建设项目,新发展茶园2100亩,全乡茶园总面积达到1.1万亩,遍布全乡19个行政村、5个流域,仅茶叶一项每年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该乡还扶持联丰、木家坝等村农民发展核桃1500亩,全乡核桃总面积达到5600多亩,今年核桃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吨,畅销四川、陕西等地,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600多万元,户均收入超千元,有的核桃种植大户年收入三四千元。
枇杷是中庙新兴特色产业,近年来从四川调运枇杷苗130万株,在肖家坝等村规模栽种500亩,全乡2000亩枇杷园的建设正在实施当中。
另外,中庙抓住麒麟寺水电站建设的机遇,扶持库区农民发展利用库区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已扶持麒麟寺社、漩滩两个社发展冷水鱼养殖网箱230多个。
坐落在白龙江畔余家湾村,充分发挥与四川青川县姚渡镇隔江相望和毗邻陕西宁强县的地理优势,灾后重建中引导和帮扶村民建起集商品销售、餐饮服务、汽车修理、机电装配、农副产品集散、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边界商贸一条街,为全村132户群众开创新生活奠定了基础。
目前,当地几家民间企业家投资1670多万元,正在余家湾村旁兰海(武罐)高速公路出口、兰渝铁路过境处,建设面积52亩的物流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集托运出租、大型停车场、商贸市场等为一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