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管理专区
供求检索:     产品追溯:  
首页合作社供求信息合作社软件资料下载问与答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头条新闻合作社网站新闻聚合 公告栏
服务项目
甘肃特产
合作社使用效果集锦
联系我们北京:010-82609686
甘肃:0931-2113269
QQ312443213(总监:杜先生)
头条新闻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头条新闻

全国五分之一鲑鳟鱼产自甘肃——高原冷水渔业创造的神话

2011-05-27 22:11:13作者:科技鑫报 阅读次数:3748打印返回
  标签:鲑鳟鱼  
全国五分之一鲑鳟鱼产自甘肃——高原冷水渔业创造的神话
来源:|添加时间:2011年05月27日 15:39:53|作者:唐华伟
  昨日,记者从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获悉,我省冷水资源丰富,以祁连山雪水汇聚的泉水,年动态储存量达10亿立方米。黄河干流上的刘家峡水库总面积16万亩,在此养殖的260亩鲑鳟鱼,2010年产量1800吨,占全国产量的1/5,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鲑鳟鱼不是特指某一种鱼,而是鲑鱼和鳟鱼的统称。鲑鳟鱼类因其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衍生长被称为冷水鱼。鲑鳟鱼生长在水质清澈、溶氧含量高的山区流水水域,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闻名,加上其无可比拟的口感和诱人的橘红肉色,享有“水中人参”美誉。人们之所以将如此多的鲑科鱼类笼统地称之为鲑鳟鱼,在很大程度上与大西洋鲑和虹鳟这两种鱼在鲑鳟鱼类总产量中一直占有绝对优势有关。
  甘肃黄河、长江、内陆河丰富的冷水资源,为发展鲑鳟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我省鲑鳟鱼养殖品种发展到虹鳟、金鳟、大西洋鲑、鲟鱼等多个品种,成为最具潜力的特色渔业。在永靖太极湖、永昌金川峡、天水马跑泉等养殖基地发展休闲渔业,垂钓、烧烤鲑鳟鱼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一道特色水产品,年烧烤量达600吨以上。农业部投资250万元建立的鲑鳟鱼引种育种中心,从美国引进三倍体三文鱼,前期60吨已打入上海、武汉市场。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充分利用广袤的冷水资源,发挥水产养殖技术优势,以河西走廊和黄河流域为高原冷水鱼产业带,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鲑鳟鱼养殖。同时,我省将利用自主开发出的金鳟、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深加工鳟鱼籽等鲑鳟鱼养殖技术优势,设立鲑鳟鱼产业技术体系,把省内所有鳟鱼专家都纳入到体系,联合攻关,推动我省高原冷水鱼产业化发展。预计“十二五”末我省高原冷水鱼产量突破1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打造高原冷水鱼养殖强省。
  A “巧借”风水宝地打造冷水鱼活鱼库
  碧波荡漾的刘家峡水库,网箱内欢快畅游着金黄、彤红的金鳟、虹鳟鱼;水质清澈的永昌县南泉、北海子,体色艳丽的七彩鲑、三文鱼争相抢食,这些被誉为“水中人参”的鲑鳟鱼,成为我省独有的特色渔业。
  跟随省领军人才、正高级工程师、省渔业总站的总工程师邵东宏,记者来到刘家峡水库渔场。该渔场位于刘家峡水库库区盐沟内,距永靖县城15公里,现在养殖面积3300平方米,建有休闲观光平台。
  邵东宏,甘肃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曾承担实施河蟹养殖示范推广项目,结束了甘肃无河蟹养殖的历史;主持虹鳟变异品种项目研究,经农业部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甘肃金鳟,填补了甘肃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说起鲑鳟鱼养殖,就不得不提甘肃的冷水资源!”邵东宏介绍,鲑鳟鱼对水质环境要求非常高,水温不能超过20℃,水质必须清澈无污染物,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是把能否使虹鳟鱼存活做为判断水源是否污染的重要标志。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但是,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我省的冷水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为大面积养殖鲑鳟鱼提供了“风水宝地”。
  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地区,祁连山上融化的雪水渗入地下后,在盆地的底部受到压力作用,又复涌出地面,形成泉水。水质良好,水温常年变化在7-10℃。而低温型水库,有黄河干流的刘家峡水库、白水江汉坪咀水库等。这些水库水质清澈,是网箱养殖鲑鳟鱼的理想场所。
  “这边主要养殖虹鳟、虹鳟三倍体、金鳟和鲟鱼等冷水性名优鱼类,是生产无公害冷水鱼类的养殖示范基地,也是养殖鱼类的活鱼库。”看着正在起网捕捞的渔工,邵东宏笑着介绍说:“三倍体大型虹鳟、大西洋鲑、太平洋鲑等个体较大的鲑鳟鱼,商品名为三文鱼,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鱼类。”
  而在网箱不远处,就是水上加工车间,鲜鱼将在这里进行清洗处理、冷冻装盒等流水线作业,再用冷藏车送往150公里外的兰州中川机场。
  “最迟到晚上,我们的虹鳟三文鱼就能端上广州等南方人的餐桌了!”
  B 从“挖塘养鱼”到“特色养殖”决策者成竹在胸
  “其实,甘肃的渔业发展,最早是采取贴息贷款,有偿投资等办法,鼓励农民们挖塘养鱼。”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水产研究员李勤慎谈起甘肃渔业发展很是感慨。
  李勤慎,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曾主持《甘肃省名特优品种引进与推广》项目,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三等奖。
  “甘肃渔业发展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养殖区域分散规模小,但品种多。”李勤慎这位见证产业发展的“渔业人”谈起来如数家珍地说,从1986年—2007年,水产养殖品种多达20个。期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可分为大宗水产品、特色水产品两大类。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养殖冷水性鲑鳟鱼作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加大对特色渔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农业部还将我省列为鲑鳟鱼的出口基地。”李勤慎介绍,自2008年起,鲑鳟鱼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支柱产业,列为二十二个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之一;2009年起,中央将渔业机械列为农机补贴的范围。
  从“挖塘养鱼”到“菜篮子”工程,再到新品种养殖,记者无处不感到甘肃发展冷水经济“大思集广、谋定而成”的决策轨迹,甘肃的决策者对养“渔”已是成竹在胸。
    甘肃“鱼儿”缺个领头的龙王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甘肃以鲑鳟鱼为主的特色渔业由单一的养殖业,已延伸到加工、销售产业链条。鲑鳟鱼加工产品延伸到鲜鱼片、鱼饺、鱼豆腐等产品。
  刘家峡水库三文鱼和鳟鱼籽的生产,为鲑鳟鱼外销和延长产业链找到了出路。同时,陇南大鲵养殖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成功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庭院养殖的许多链接模式。
  但是,甘肃以冷水鱼为代表的渔业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解决!
  A有市场,没产品 缺“龙头”少“品牌”
  “我省现有的国家级鲑鳟鱼繁育场只有一个,省级鲑鳟鱼良种场也是一个。”面对问题,邵东宏很是着急:一方面现有的良种场不能满足较大的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养殖户良种意识淡薄,为了降低成本,大多从没有资质的繁殖场采购苗种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采取传统的粗养方式喂养,对新的养殖技术不重视,养殖效益不高。加之,我省的鲑鳟鱼产品,由于鲜活长距离运输成活率低、加工能力滞后等原因,外销量有限,严重影响了水产品向周边市场拓展。
  “而后果就是‘有市场,却提供不了产品’,产品市场拓展不行。”邵东宏表示,根据估算,全国的鲑鳟鱼一年的产量不到1万吨,甘肃占全国产量的1/5。而于此相对的是,国内市场上的鲑鳟鱼产品需求约为10多万吨,90%以上的消费主要依赖进口。
  同时,鲑鳟鱼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我省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特色渔业养殖区域分布零散,以一家一户的生产为主,信息渠道不畅,养殖户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生产难以形成规模。
  目前,投资渠道单一,农户投资多,国家投资缺少,我省鲑鳟鱼养殖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方面的投入至今仍是空白。
  “可以说,甘肃特色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比较好,就是缺少‘品牌’。”邵东宏提出,需要通过对品牌和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整合,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与大市场连接起来。
  B打造兰州为“龙头”酒泉为“龙尾”产业带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此次出台的‘国扶47条’,将鲑鳟鱼列为甘肃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范围,而这必将为我省‘十二五’特色渔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邵东宏表示,鲑鳟鱼将成为我省特色渔业未来发展的主方向。
  目前,在多方努力下,我省渔业养殖区域布局初具规模。河西以张掖、酒泉为主的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已具雏形,大水面河蟹养殖、抬田养鱼稳步推进。中部以兰州、白银、临夏为主的池塘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工厂化养鱼、温棚养鱼等设施渔业开始起步,陇东、陇南的特色渔业基地已形成气候。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实行‘一条鱼’工程,‘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深化一门科学、致富一方群众’的原则,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挖掘市场潜力。”邵东宏介绍,将延长鲑鳟鱼养殖产业链,推进鲑鳟鱼养殖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工业化的养殖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以兰州为起点,酒泉为末端的河西走廊鲑鳟鱼产业带,以甘南、临夏、陇南为重点的中南部鲑鳟鱼产业带。
  同时,休闲渔业是渔业内部的一项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把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作为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来加以培育和发展。
  利用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观念更新快等优势,在城郊、市区、景区加快发展以观赏、垂钓、“渔家乐”为主的休闲渔业,重点建设以省城兰州和二线城市城郊、重点旅游区休闲渔业,以永靖刘家峡、临洮、永昌、永登、秦城区、白银区为主的观赏鱼产业带和“渔家乐”产业带,实现渔业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
  “最关键的,我们将扶持各类水产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渔业龙头企业集群,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不论是老优势,还是新亮点,甘肃渔业经济的产业布局,无一不指向“高端、高质、高效”,并着力构筑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引擎的“冷水鲑鳟鱼产业体系”。
  甘肃,西北内陆地区,水波澎湃。发展鲑鳟鱼养殖经济,不仅开辟了甘肃掘金“冷水资源”的未来航道,也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旋律相符。如今,甘肃的“冷水鲑鳟鱼产业”将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魏玉鹏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友情链接
♦ 管理中心♦ 甘肃靖远农经信息网♦ 渭源农经信息网♦ 定西市农经信息网
♦ 白银市农经信息网♦ 七里河农经信息网♦ 榆中农经信息网♦ 安定区农经信息网
♦ 甘州农经信息网♦ 敦煌市农经信息网♦ 天水麦积区农经信息网♦ 武山县农经信息网
♦ 平凉泾川农经信息网♦ 庆阳庆城农经信息网♦ 酒泉市农经信息网 
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版权所有: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津ICP备1700342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38号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