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管理专区
供求检索:     产品追溯:  
首页合作社供求信息合作社软件资料下载问与答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头条新闻合作社网站新闻聚合 公告栏
服务项目
甘肃特产
合作社使用效果集锦
联系我们北京:010-82609686
甘肃:0931-2113269
QQ312443213(总监:杜先生)
头条新闻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头条新闻

高原夏菜“城外香”兰州遇冷

2011-04-14 19:55:15作者:中国兰州网阅读次数:3510打印返回
  标签:高原夏菜  
   “兰州产的莲花菜占杭州和上海菜市场的80%。”榆中顺源蔬菜保鲜公司负责人说。

    2009年,兰州市蔬菜产业产值达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929.4元,其中兰州高原夏菜功不可没。

    纵观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成功,可以看到两个最为关键的原因:首先是蔬菜品质好。兰州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兰州蔬菜富硒的独特优良品质。而通过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高原”、“富硒”等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其次是上市档期好。在东南地区的夏季,由于酷暑和降水等自然原因,地产蔬菜的产量会明显下降,而兰州高原夏菜正是抓住了这个商机,很好地弥补了东南地区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

    显而易见,高原夏菜产业的这两个优势,并非兰州独有。随着高原夏菜品牌的崛起,其他同样具有生产优质蔬菜的自然条件的地区,如甘肃的定西市、武威市、临洮市等地,以及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省区,已开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而河南、山东等农产品大省,也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这样的现状,无疑对兰州高原夏菜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这兰州的高原夏菜应该如何应对?

   “由于今冬地产蔬菜产量不足,只能占到市场需求量的三成,而剩下的七成只能靠外调。”2010年11月,兰州市农委产业处张要玉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说,预计当年12月至2011年3月平均每天调入量2000吨左右,总调入量约30万吨。

    不难看出,兰州的蔬菜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作为高端蔬菜品牌,兰州高原夏菜有着不低的价位。但是,与河南和山东等外省蔬菜相比,在物流费用和地理位置方面,拥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就如正大鸡蛋在兰州的热销,高原夏菜同样可以打造成为兰州蔬菜市场的高端品牌,在本地市场中占据一个可观的份额。

    像宝塔一样的花菜、像莲花一样的包菜、像灯笼一样的辣椒、像翡翠一样的萝卜……这些看上去就有些“与众不同”的蔬菜,一出现在东南城市的蔬菜市场,就吸引了大量人群的围观抢购。在东南地区50多个城市中,兰州高原夏菜每年的销量在80万吨以上。

    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兰州高原夏菜已经发展为全国知名的高端蔬菜品牌。而与此同时,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外省市场中叱咤风云的兰州高原夏菜,在兰州的本地市场中却是难觅芳踪。兰州的蔬菜市场绝非没有商机。在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期间,每天就有2000吨左右的外地蔬菜进入兰州市场,总量达到了约30万吨。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和价位偏高等原因,高原夏菜在兰州几乎是无人问津。

    应该说,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凸显出了兰州品牌对本地市场的一种漠视。合慧经济研究机构指出,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种产业,牢牢占据本地市场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在兰州品牌的发展战略中,却常会出现对本地市场视而不见,全力冲击外地市场的误区。多年以来,兰州鲜有全国知名度品牌的出现。显而易见,这种发展观念上的误区,正是其中的原因所在。

    每个企业,每个品牌都向往着“全国江山一片红”。但是,没有本地市场作为根据地的品牌,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本地市场是每个企业参与竞争的“主场”,企业必须在自己的“主场”拿分,才有可能在经济竞争中获胜。只顾着全国市场,而忽视了本地市场,无疑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这样的发展模式,无疑蕴含着潜在的危险,在兰州企业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有两家甘肃企业,一味对外扩张,而忽视本地市场,结果是一家悬崖勒马,壮士断腕,及早从外地市场转回本地市场;另一家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结果使企业元气大伤,多年缓不过劲儿。这两家企业的教训对今天的高原夏菜具有警示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的规模扩张由市场的需求决定,而不是由投入的资金多少决定。企业要扩张是因为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供不应求的前提,就是这个企业已经彻底控制了本地市场。如果一个企业弃本地市场而不顾,反而去前途未卜的外地市场上寻求发展,这无疑是在“舍本逐末”。

    合慧经济研究机构通过鑫报给高原夏菜提个醒:异地扩张有着较大的风险,应该谨慎为之。在兰州企业中,不乏走错一步棋便元气大伤的先例。有些兰州企业在进军外省失败后,以“水土不服”一言蔽之,但事实是,在异地扩张的时候,无论是准入,还是经营、发展都会遇到一定的制约。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而企业的扩张同样也是如此。“熟悉情况”是企业异地扩张的第一要素。这些所谓的“情况”包括城市的容量密度、商业氛围、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的规划以及态度。这里面的有些东西,例如人脉和物流,不是做市场调研就可以得出结果的。

    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地区间的经济竞争说到底,就是市场规模的竞争。如果一个地区拥有了最大的本地市场,就可以降低成本,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占据上风。而拥有最大本地市场的企业,也必然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2020年,兰州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市人口达到50万以上。

    随着兰州新区的建设驶入快车道,将有数十万农业人口从农产品的生产者,摇身一变成为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的消费者。而兰州乃至甘肃消费市场的规模,也会随之出现跨越式的持续增长。如今,面对拥有如此前景的兰州市场,众多外省企业已开始闻风而至,纷纷在兰州抢滩登陆。而此时此刻,部分兰州企业脑子里却还是只想着如何向全国市场发展。对于兰州企业来说,难道真是别人家的饭更香?回顾以往,观念上的误区曾让兰州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这一次,即将形成的庞大市场,难道又要拱手让人?兰州,绝不能再“为他人作嫁衣裳”。

    合慧经济研究机构特别指出,像兰州这样的二线城市,对一线城市庞大市场的憧憬,会导致“做大”的情结。多年以来,甘肃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之后,就纷纷急不可待地谋求异地扩张,打算在全国市场上一展身手。不难看出,在这种现象背后,是一种贪大求洋的浮躁心态。部分农民企业家、落后地区企业家总想做大事,立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在创业初期,正是这种闯劲和锐气,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一旦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发展战略,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兰州企业进军全国市场的时候,往往是不顾自身能力倾巢而出,动用自己所有的资金和能力,一旦决策便全然不顾客观情况的变化,即便伤害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地市场,也在所不惜。但是,这种做法正如一支破釜沉舟的孤军,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很容易陷入“野外生存”一般的尴尬局面。显而易见,这种好大喜功、以外压内的扩张模式,有着极为浓厚的非理性色彩,成为了兰州企业发展战略中一种习惯性的误区。多年以来,兰州鲜有全国知名度品牌的出现。这种发展观念上的误区,正是其中的原因所在。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    

友情链接
♦ 管理中心♦ 甘肃靖远农经信息网♦ 渭源农经信息网♦ 定西市农经信息网
♦ 白银市农经信息网♦ 七里河农经信息网♦ 榆中农经信息网♦ 安定区农经信息网
♦ 甘州农经信息网♦ 敦煌市农经信息网♦ 天水麦积区农经信息网♦ 武山县农经信息网
♦ 平凉泾川农经信息网♦ 庆阳庆城农经信息网♦ 酒泉市农经信息网 
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版权所有:天津市河北区千乡云创软件开发工作室
津ICP备17003424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38号
免责声明